聯系我們
《今天?人物》雜志社采訪我公司總經理
《今天•人物》雜志社采訪我公司總經理
在長春市東南部,坐落著一家把企業定位為“管理數字化、經營國際化、產品科技化”的創新型企業——長春市三化有限責任公司(簡稱“三化”),在這個僅有43 名員工的企業中,卻擁有十幾位博士和博士們帶領下的科技創新團隊,團隊領軍人和核心成員都由勞模組成,他們將戰略發展目光凝聚在世界一流的國際市場上,這在全國也是罕見的。三年中,他們攻堅克難,自主創新,申請發明專利23 項,大部分轉化為科研成果,打出了中國自主品牌,創造出了世界領先產品。這一切都得益于張振久和他的勞模創新團隊。
“打造百年家族企業,要創業,更要創新。”
走進三化這個小型民營企業,令你震驚的是寬敞的廠房里,竟設有上下兩層總面積達1500 平方米,膠黏劑研究的基礎設施堪比省級研究所的實驗室,還有年產3000 噸的生產線??偨浝韽堈窬檬情L春市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公司的兩位博士,也是團隊學科帶頭人,技術總監蔣艦,研發技術中心主任馬海松均榮獲長春市朝陽區五一勞動獎章。研發中心和生產車間先后被評為長春市工人先鋒號。這里,老板是勞模,團隊核心研發人員是勞模,是名副其實的勞模創新工作室。而這一切都來源于張振久的一個夢想。
1994 年6 月30 日,張振久終身難忘。當了多年技術科長和小企業廠長的他,毅然選擇順應潮流,下海創業。成立了長春市三化有限責任公司。
創業初期,張振久選擇為各大油漆品牌做代理,產品雖然琳瑯滿目,可細數旗下的產品:巴斯夫、薩塔、3M、杜邦的產品無一例外都是國外的牌子。這期間,他曾赴德國巴斯夫公司總部參觀。穿過綠樹成蔭的安靜小鎮路德維希港,眼前的一切讓他驚嘆——那些宏大的工業設施群,像無聲的巨人,承載著德國成為世界化學工業壟斷者和領先者的輝煌歷史,歷經兩次世界大戰血與火的洗禮仍屹立不倒。更為讓人嘆服的是,這個百年行業霸主,每年仍投入20 億歐元進行研發,巴斯夫的化學品是“德國制造”金燦燦的名片之一。“為什么國外的產品質量高,價格高,銷量好;而我們中國自己的產品質量差、價格低、賣不出去呢?”張振久陷入了深深的憂慮。
當時,三化公司為一汽大眾、一汽奧迪汽車包括全國的4S店配套提供油漆,市場發展非常平穩。但他并不滿足現狀,幾年做代理的經歷告訴張振久一個冷酷的事實——核心技術買不來,市場換不來,合資學不來。要做民族企業,沒有自己的品牌行不通,想打造自主創新品牌沒有自己的核心技術更行不通。張振久暗暗立下志向:要做企業,就要做創新型的百年企業,要向如今壟斷國際市場幾十年甚至一個世紀的國際巨頭叫板,就要有自主創新品牌,就要有中國創造。為實現這個目標,他重新定位了“三化”的概念,即管理數字化、經營國際化、產品科技化,并圍繞這個概念,向創新型企業全面轉型。
張振久獨具慧眼地注意到:隨著汽車的普及,人們更注重車內環境的安全環保,汽車內有味主要是膠里面含有甲醛、苯這些有毒有害物質,如果合成一款無毒無味的環保型汽車內飾水性膠,一定能滿足市場未來的需求。環保水性膠研發項目于2010 年前順利上馬,僅僅過了一年,國家環保部便發了一個乘用車空氣質量指南,規定了車內散發氣味的標準,“三化”毫無懸念在新產品研發上搶占了先機,占領了市場。
“打造自主創新品牌,必須打造自主創新團隊”
市場調研、科研力量、客戶認可度、規?;a,四大難題橫亙在羽翼未豐的三化公司面前,張振久知道,要克服這些困難,需要一個強大的創新團隊。遵循著相同的價值觀,一群心存理想抱負的青年博士終于和他走到了一起,成為了他的左膀右臂。
技術總監蔣艦,加拿大UBC 耶魯哥倫比亞大學博士,主攻高分子材料,被張振久的雄心和戰略眼光征服,放棄了國外優越的環境,放棄了國內大型企業和科研院所的工作機會,2010 年毅然加入公司,擔當起水性膠的研發重任。提到當年入職“三化”的初衷,蔣博士感慨地說:“其實我剛從國外回來也做過很多比較前沿的基礎性研究,但成果往往止步于發一些文章,有一些成果可能是在100 年之后才能用上,但是在‘三化’做的東西就能直接被應用了,學了這么多年,就是為了真正做出點東西,你想,如果每一輛奧迪、大眾的車里,都有我們的東西,你跟別人說起來,這是中國自己的東西,增加了中國自己的元素也很自豪??!”
研發技術中心主任馬海松,是吉林大學化學系博士。他憑借著過硬的專業素養,不僅在產品研發方面卓有建樹,還負責生產線建設、質量控制、市場推廣調研、與客戶進行技術接洽等一系列的工作。另外,公司的研發力量還包含在職博士兩名,此外還有為公司服務的博士十余人,張振久名副其實地成為精英云集的大家長。
管理高學歷研發精英,需要特別的經營哲學和智慧。“‘三化’需要對研發精英設計一些激勵機制,很多研究員對物質的需求并不高,或是要一個名,或是需要自身價值的實現,我們的做法是依據發明的專利情況來給予研發人員一定的鼓勵,這樣就激發了研發人員的動力,”張振久說,“企業營造了一套創新氛圍,只要你能在項目規定的時間之內做出成果就可以了,這個機制可以提高研發的成功率,這個寬松的環境是非常重要的。而作為一個管理者,把握好方向,當一個稱職的后勤部長就可以了。”
在公司的科研人員看來,張振久對研發投入不計成本,對下屬關心無微不至,對企業的長遠發展殫精竭慮。其他民企老板往往只吸納帶著成型技術的人才,只重視“短平快”的項目,而他們的張總則更重視人才的培養。“三化”的員工,都把企業當成自己的家,與企業一起成長。蔣博士說:“張總的眼光很長遠,令我們佩服。很多民營企業,都是勞動密集型的,真正做研發的少之又少,因為搞研發真是非常費錢的。”
張振久深知研發的艱辛,對研發團隊予以了充分的信任和理解。張振久允許研發失敗,一萬次都允許。他知道,研究人員必須在千百萬個方案中去實驗,去失敗,積累失敗的經驗,最后找到解決方案。不經歷無數次失敗就找不到成功之路,敲不開成功之門。
“我是一個大發動機,你們是二號發動機,我們每一個員工都是一個發動機,這些發動機要是同時轉起來,朝著同一個路線前進那就勢不可當了。”張振久如是說。
“團隊創新,每一個人都是創新的主人”
張振久把企業發展方向和目標定位于研發國際民生亟待解決、追趕和超越發達國家先進水平、填補世界空白,擁有獨立知識產權的產品上。但是,走前人沒走過的路,談何容易。水性汽車內飾膠黏劑的合成受國外專利保護,必須另辟蹊徑,負責此項研發的蔣博士領著兩個實驗員,每天一人拿一個瓶子不停地攪動,直到把小試做好之后,再上中試,生產穩定之后才拿到大的反應釜來做產業化試驗,這種狀態持續了兩年。水性汽車內飾膠黏劑產業化在國內尚無先例。用什么設備生產,采用什么工藝流程,質量標準如何制訂,用什么標準來檢驗,都需要創新。
首先設備要重新設計選型,要考慮設備的匹配,質量安全和成本的控制。研發中心提出對設備的要求和方向,其中很多是定制的非標設備。這凝結著現有二十幾個員工,方方面面的創新。負責產業化生產制造部車間主任劉凱說:“水性膠產業化的過程是全員創新的過程。有工藝的創新和現場設計的創新。每人根據自己的專業不同,發揮不同專長。有的在電氣方面有專長,有的在化工方面有專長,還有的提出了合理化建議。比如怎樣使生產更安全、更合理、更有保障,甚至具體到一個閥門怎樣擺放,怎樣讓大家操作起來更得心應手。”
蔣博士說:“我們的工人師傅,在產業化創新中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我們在實驗室做的是小試,中試,都是小劑量的。產業化要成噸的生產,許多情況無法事先預料。比如往桶里加料的時候,有些東西粘度很大,小試時加料很容易,因為量小。但批量生產時就變得很困難,受環境因素的影響,這個問題就暴露出來了。后來工人們提出加一個恒溫控制裝置。用了這個裝置后,加料就非常順暢了。而且能夠實現定時加料,分散效果也進一步提高。咱們的工人都投入了這場創新中,每個人都是創新者,用了兩年多的時間,把產業化中遇到的各種問題全都攻克了。”
張振久說:“實際上,創新的第一要素是人,除了研發人員外,更重要的是一線工人的全員創新。他們是生產的第一接觸者,他們最知道怎么干方便,怎么干能提高效率,所以說他們的聰明才智是在我們整個研發過程中必不可少的。所以,我們上一個新產品,從研發開始,全員動員。一個好的產品出臺,不是一個人兩個人就能做出來的,靠的是整個團隊共同協作運轉。”
張振久強調:從研發到規?;a都要靠團隊創新。創新不僅僅是博士的事兒,每個人都應該去搞創新,你可能出一個點子、一個思路,就解決了一個大問題。下屬是解決問題的,不是聽老板發號施令的。“三化”的每一分子都在發揮各自的聰明才智,只是分工不同。
2013 年9 月,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水性汽車地毯膠研發成功,并實現了產業化生產,成為一汽大眾轎車的配套產品。2015 年4 月18 號,一汽大眾在佛山組織三家公司競標汽車門板內飾膠。與“三化”同臺競標的是兩家國際知名企業。每個公司要噴四套門板,四套扶手,實驗整整持續了一天。德國公司的競標產品因氣味問題直接出局,美國公司的產品在冷熱濕熱交變試驗中,未能達到大眾的標準,敗下陣來。只有“三化”的產品通過了重重考驗,順利過關。為企業贏得了市場,為祖國爭了光。
防腐涂料聚苯胺納米材料是他們研發的另一主打產品。蔣艦博士拿出一個地下石油抽油管說:“這個管兒外面的涂料是聚苯胺納米材料,它是1989 年諾貝爾獎獲得者艾倫·麥克德爾米德發明的。后來人們發現它能運用的領域特別廣。其中有一項是做成防腐涂料。它的防腐功能比現在市面上賣的富鋅底漆效果要好很多倍,而且富鋅底漆是用了大量的鋅,鋅礦現在越來越少了。聚苯胺合成起來相對來說不是很難,唯一瓶頸就是大批量生產較難,因為反應溫度條件不好控制。我們做的就是改進其中一些反應物,讓反應更平穩進行。這個反應從文獻上看反應危險系數比較大,反應放熱比較快,不太好控制。我們改變它的反應物,讓這個反應能平穩進行,實現批量化生產。這兩個項目并行,研究快兩年了,經過無數次實驗,終于把瓶頸突破了?,F在聚苯胺這個材料在市場上非常昂貴,幾千塊一公斤,國內都是小批量生產,沒有產業化。這個問題我們已解決了,產品已經賣到了中國臺灣。目前,這項成果在世界上處于領先地位,我們已和中石油簽訂合作意向。”
“把家族企業打造成民族企業,鑄造我們的民族魂”
目前,“三化”的水性膠從汽車頂棚、門護板、行李箱等方面不低于國外的知名品牌廠家,贏得了一汽大眾的全面認可。但張振久仍堅持在保證產品質量和研發速度的基礎上,再考慮上產能。很多人問為什么“三化”擁有這么多的發明創造但產值不高?張振久總是輕松地說:“上產值還在后邊呢,我現在就是想把產品做精了做細了,不想一下子讓產能膨脹起來。名牌是一點點創的,信譽是一點點樹的,不能看到市場大,你就玩命的生產,這樣萬一有一批產品不合格,我們得用幾年的時間才能挽回。”
張振久認為:逆水行舟,不進則退。他和他的研發團隊一直遵循這樣的原則:必須按國家產業政策方向走,必須接地氣。走專業化,品牌化路線。張振久坦然:“以我們現有實力,大規模的跟國外的大型企業打集團戰是沒有勝算的。要跟他們進行抗衡,就要量體裁衣,有個專攻方向。別人有的技術,你要更精,別人精的專業,你要更強。這是做好一個百年企業,百年民族品牌的先決條件。”
談到如何打造百年民族企業和品牌,張振久表現出一貫的堅定:“要精益求精,耐得住寂寞,沉得下心來,持之以恒。名牌產品需要經得住時間的考驗,往往需要幾代人的認可和使用。從研發的方向,生產過程的管理,服務團隊的建設,到最終客戶的培養,每個細節,都需要認真揣摩,認真做實做好。這種嚴謹是對你企業未來的一種關愛,有了這種關愛才能使企業長久不衰。你還要有堅忍不拔的信心,有了這個信心,就能勇往直前地走下去。我們要有愚公移山的精神,子子孫孫傳承下去,把家族企業變成民族企業,鑄造我們的民族魂。”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張振久和他的創新團隊共申報發明專利23 項,已經授權了7 項,預計到今年年底,還能授權19 項。如今,長春市三化有限責任公司已榮獲吉林省創新型中小企業,吉林省名企名店等榮譽稱號,他們的研究室已成為省級企業技術中心。正與吉林大學化學學院合作,籌備建立院士工作站??偨浝韽堈窬酶锌溃?ldquo;我們的國家,社會給了我們全民創新這個機會,不僅僅是進行多少個發明創造,還激勵我們每一個人在每一個細小的環節中不斷改善我們的工作質量、生活質量的嘗試,可以說,創新是適應時代潮流的必然需要。”
位卑未敢忘憂國。張振久和他的團隊,開拓創新的膽識、攻堅克難的精神、打造自主品牌的氣魄,在我們國家自主創新品牌仍然缺失的今天實屬難能可貴。如果我們的企業和小型民營企業都能這樣自覺創業創新,鑄造中華民族的民族魂,我們的國家就大有希望!
轉載自《今天•人物》